《且愛且恨且存在》創作歷程  

 

且愛且恨且存在》是一部探討人性、家庭與愛情的作品,裡頭的篇章是由一群在親情中掙扎的孩子們所激盪出的故事,每一段文字皆訴說著自己與父母間的愛恨交纏,每一個情節衝擊的都是世代間的感觀差異。

 

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結,一袋因為想要全部佔有而結下的包袱,繫在那袋子裡的東西可能是偏心、疏離、失落、抑或缺損。在漫漫人生裡,儘管前台上演著多麼幸福美滿的劇目,可後台卻總是藏著觀眾看也看不到的慨然;畢竟,每個人都想成為別人的最愛,若可以的話,這份愛最好還能按照自己要得樣子來剪裁。可諷刺的是,那把剪刀卻不是握在自己的手中,何況剪的是『愛』,不是紙;愛的成份有淚、有笑、有苦、有悲、有酸、有甜,更常會有怨與恨,假如親情是血濃於水,那當水不斷地更替時,愛是否會被稀釋?變質?

 

寫這樣一本小說,是有感於「家」對一個人的影響長達了一生,尤其是當那個家在型式或心靈上有所分合時,上一代的種種抉擇與互動對待,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下一代形成了一股制約,那種桎梏鎖在靈魂深處的自我中,讓意識無法察覺、外人無法看透。可怕的是它也許還會代代傳承,即便宿主如何的抗拒和否認,那份真實的表露卻是赤裸裸的踐踏著理智和意識。正因如此,人們才會驚覺,原來心裡最不想傳承到的那份親子特質,為何總是苦苦糾纏著自己,無怪乎在親情的象限裡,愛可以成就一個人,卻也足以毀掉一個家,因為,我們連自己都控制不了,更遑論是要去控制別人。

 

倘若有天,你在街頭上望見了這樣一幅畫面:「一名西裝筆挺、看似多金的中年男性,挽著一位時尚迷人的熟齡女子,拿上四大袋奢華品牌的購物提袋,緊緊並肩依偎的走在人行磚道上。可身後約莫四、五步的距離卻跟了一位小女孩,你本以為他們毫無關連,未料那女子竟倏地轉過頭來瞧了那女孩一眼,似乎是在確定她有沒有跟上;只見那女孩被她這麼一瞧,趕緊加快步伐追了上去,可依舊和他們保持著三尺的間距,彷彿有種不得不跟卻又不能跟得太近的恐懼。」此般詭異的互動,在你心頭會燃起什麼樣的詮釋呢?這是一個真實的場景,亦是串起《且愛且恨且存在》所有開端的靈感。

 

當然,除了親情外,這本書裡更有著各式的愛情,畢竟此二者佔去了我們生命中大半的時光,亦左右了我們茫茫的未來,尤其當愈來愈多的男女都僅能在愛情裡輝煌,卻無法在婚姻中堅定時,上一份錯愛所遺留下的親情,是否同樣也能尋回她(他)應有的熱愛?畢竟,再找下一段愛情或許容易,但要覓一份親情卻很困難。

 

甚至,當你是一個家庭的後進者時,能扮演好哪種角色呢?是好情人、好妻子(丈夫)、好媽媽(爸爸)、還是好阿姨(叔叔)?你當然可以全部都要,但事實上在你心中的愛卻很難均等的付出對待。尤其是對一個身在其中的孩子來說,她(他)所經歷的是一段碎裂的親情,迎來的是全然陌生的爭愛,他們口中的爸爸、媽媽,與心中所歸屬的父母,不一定是同一個人,當你面對這樣的情境時會如何自處?

 

在過去,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」常被用來遮掩上一代的過錯,甚至藉以規避應背負的人生責任,可在現代,「父母得當孩子的朋友」恰似成了大家敬奉的圭臬,卻也因此模糊了教與養的界線。這世上沒一個人能完全一樣,更沒一份愛能被完整拷貝,但家庭關係與親子互動卻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承了下來。那一幕顛覆親情、倫理與道德的悲歡舞台上,有著你我最原始的愛恨好惡,卻也是最寫實的人生樣板。

 

你知道嗎?有一種愛可以濃烈到變成恨,甚至在以為不愛之後,依舊緊緊箝住理智的咽喉,導引著宿主走向人生的懸崖。或許,在親情裡,「堅持」換來的常會是對立;而在愛情中,「堅持」面對的最終都是打擊,尤其當你用著以愛為名的糾纏苦苦相逼時,那份包藏在愛裡的慾望和自我,最終毀掉的會是你所無法承擔的。

 

當我在撰寫這一幕幕場景與故事時,心頭是掙扎的,因為你所投放的情愫會矛盾、更會糾結,每個人一定都曾當過孩子,卻不一定做過父母,可當你兩者都兼具時,很多衝擊會令人感概、難過和自省。我希望這本小說能帶給讀者更多生命的面向,試著接受矛盾和怨懟在生命中所留下的傷痕,沒有愛就不會有恨,但當你自以為恨可以填滿愛的空間時,愛早已乘著縫隙流竄到恨的每一道裂痕中。

 

 

 

 

北川舞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北川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